內(nèi)容提要:
在天津航天機電設備研究所的裝備制造中心有一個特殊的班組,用手中焊槍把一個個小零件和大塊頭送上太空,點亮星辰。對他們而言,困難是常態(tài)。這次,又接下了一個硬活,留給他們的時間只有48小時。
??????????flash,??????????????????
(相關資料圖)
如不能正常瀏覽請選用IE瀏覽器
天津北方網(wǎng)訊: 在天津航天機電設備研究所的裝備制造中心有一個特殊的班組,用手中焊槍把一個個小零件和大塊頭送上太空,點亮星辰。對他們而言,困難是常態(tài)。這次,又接下了一個硬活,留給他們的時間只有48小時。
11月25日,早上8點,特種作業(yè)組接到一個急活,要在48小時內(nèi),為某型號衛(wèi)星,設計制造包裝箱。包裝箱,好比一個裝有減震裝置的大盒子,保護衛(wèi)星在長途運輸中,不受損壞。8個梁體,60塊減震器板,半個籃球場大小,屬于超大組件。組里7個人,橫跨70后到00后,人不多,但個個身懷絕技,既有專攻高精度衛(wèi)星天線焊接的技術大拿,也有斬獲“海河工匠杯”技能大賽一等獎的后起之秀。因為日常干的都是難活,打的都是硬仗,他們也被稱為“特種部隊”。
特種部隊7個人,技能大師潘彥云,負責技術支持、工藝制定;作業(yè)組組長杜亮,承擔統(tǒng)籌、調度、協(xié)調的任務;技術員閆福旭,專盯整個焊接過程的數(shù)據(jù)測量,其他人,也各有一攤活。48小時,必須完成!
一夜奮戰(zhàn),任務順利過半。此時,距離關門時間還有24小時。問題,出現(xiàn)了。
航天產(chǎn)品,元器件復雜,對于這支特種部隊而言,接到的都是難活,有的甚至是從來沒有人戰(zhàn)勝過的困難。迎戰(zhàn)不可能,早已成為常態(tài)。一次次迎難而上,也煉就了一支敢于出手、敢打必勝的隊伍。這次,他們面對的,是焊接箱底減震器和托架兩個主梁時,出現(xiàn)了水平不一致的情況。盡管前期進行了反變型處理,但變型程度,還是超出預期。
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流逝,幾輪頭腦風暴后,大家迅速形成了機械校正和加熱錘擊,這兩套方案。老潘和杜亮,拿上圖紙,趕緊找工藝設計人員論證。
大家決定,先嘗試使用第一種方案:機械校正。
機械校正,就是用外力給主梁變型的部分,一個反向壓力。這種方式比較穩(wěn)妥,到底行不行,得測試兩個小時。等待的時間里,伴隨著強烈的不確定性,大家的心,提到了嗓子眼。
第二種方案,需要高溫加熱,如果溫度控制不好,很可能破壞鋁合金的力學結構。大家集中精力,緊盯眼前這個難關,全力攻克。把任務拿下!從載人航天到探月探火,10年間,中國航天人,一次次把不可能變?yōu)榭赡埽×?,爬起來再?zhàn),敢于斗爭、敢于勝利的精神,早已熔鑄進他們的血液里。盡管這套方案存在一定的變數(shù),但7個人,都是材料、工藝方面的技術骨干,參數(shù)再細化一些,工藝再精準一些,盡最大可能,確保第二種方案成功。
終于,又一個難題在這支特種部隊面前敗下陣來。多年錘打,大家早已練就,在困境中,殺出一條血路。7個人,分兩組,兩小時一輪換。要在最后的16個小時里,把工期搶回來。連續(xù)奮戰(zhàn)了20多個小時后,老潘和杜亮被暫時替了下來。
回到休息室,兩人抓緊閉目養(yǎng)神,讓眼睛休息一下。
半小時后,當老潘、杜亮再回崗位時,組里另外5個人,還在做著最后的沖刺。經(jīng)過不懈努力,在交付前4個小時,團隊提前完成任務!此時,室外氣溫跌至零度,車間里,卻氤氳起了陣陣暖意。(津云新聞編輯李彤)